郑 - zhèng
◎ 详细解说:
郑
鄭
zhèng
【名】
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
同本义〖Zhengstate〗
郑,京兆县,周厉王子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宗周之灭,郑徙缯洧之上,今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
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
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〖wantonmusic〗
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皇诫德赋》
又如:郑音(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,后多指俗乐)
姓
郑
鄭
zhèng
【形】
郑重;慎重〖solemn〗
郑,重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——《汉书·王莽传》
又如:郑重其事(对某件事持慎重、认真、严肃的态度)
郑重
zhèngzhòng
〖serious;solemn〗∶严肃认真
郑重宣誓
〖attentive〗∶审慎;殷勤
郑州
Zhèngzhōu
〖Zhengzhou〗河南省省会。位于河南省中部,临黄河,在京汉、陇海铁路交汇处,市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,人口197万。为交通枢纽,黄淮平原物资集散地,中国新兴的棉纺工业基地
◎ 记载来源:【酉集下】【邑字部】
◎ 康熙字典记载:
【唐韵】【集韵】【韵会】【正韵】??直正切,音?。国名。【释名】郑,町也,地多平町町然也。【正字通】郑本西都畿內地,周宣王封其弟友,是为郑。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鄶,其子武公,定平王于东都,因徙其封,施旧號于新邑,是为新郑。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。 又南郑,县名。今属陕西汉中府,桓公封邑在畿內,为西郑,汉中在京兆之南,故称南郑以別之。【一统志】南郑,古褒国附庸之邑。桓公歿,其民南奔居此,因曰南郑。 又【广韵】郑重,殷勤之意。【前汉·王莽传】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 又姓。【集韵】郑灭于韩,子孙因以国为氏。
纱 - shā
◎ 详细解说:
纱
紗
shā
【名】
(会意。从糸(mì),从少。本义:轻细的绢)
轻细的丝麻织物,古时多以蚕丝为之。古亦作“沙”〖thin,toughsilk〗
白纱入缁,不染自黑。——汉·王充《论衡》
绸缎一百三十卷,纱绫一百八十卷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又如:纱元(纸制的纱缎和元宝;祭品);纱绢(细薄丝织品的通称;纱手帕);纱罗(轻软细薄的丝织品的通称);纱笼中人(喻命中富贵,可官至宰相)
麻、棉等纺成的细缕。俗称“棉纱”或“麻纱”〖yarn〗。如:棉纱;纱厂(棉纺工厂)
今泛指用棉麻、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经纬线稀疏的织品〖gauze〗
温温土炉火,耿耿纱笼烛。——唐·白居易《宿东亭晓兴》
又如:纱帐(纱制帐幕);纱屉子(纱窗。旧时的窗户分两层,里面一层多用纱糊,透明,通气);纱帷(即纱帐);纱幌(纱制窗帘);乔其纱;泡泡纱;纱窗(蒙纱的窗户);纱罩(蒙纱的灯罩;蒙纱的防蝇罩;煤气灯上的主要附件)
纱布
shābù
〖gauze〗经纬纱都很稀疏的布,消毒后用来包扎伤口
纱橱
shāchú
〖screencupboard〗蒙有纱布、钉铁纱或尼龙纱等的食厨
纱锭
shādìng
〖spindle〗又称锭子,是纺纱机上用来把纤维捻成纱并绕成一定形状的部件。通常纺纱厂的规模用纱锭的数目来表示
纱巾
shājīn
〖gauzekerchief〗用纱制做成的头巾或围巾
纱帽
shāmào
〖blackgauzecap;cone-shapehatofanofficialorascholar〗∶古代君主、官员戴的一种帽子,用纱制成。后用作官职的代称。也叫“乌纱帽”
〖sunhelmet〗∶古时一种透气的凉帽
纱门
shāmén
〖screendoor〗带金属网或织品网的框架,用于门上阻挡虫子
纱线
shāxiàn
〖yarn〗粗梳或精梳纤维数根拈在一起而成的纱,用于机织或针织
◎ 记载来源:【未集中】【糸字部】
◎ 康熙字典记载:
【广韵】所加切【集韵】【韵会】【正韵】师加切,??音沙。【玉篇】纱,縠也。【广韵】绢属。一曰纺纑也。【急就篇註】已纺而成谓之纱。【前汉·江充传】充衣纱縠禪衣。【註】师古曰:纱縠,纺丝而织之也,轻者为纱,縐者为縠。 古通沙。【周礼·天官·內司服】缘衣素沙。【註】素沙者,今之白缚也。今世有沙縠,名出於此。 又【集韵】弭沼切,音眇。纱,微也。或作??。【韵会】纱,今作緲,又通作眇。 又【韵补】叶桑河切。【刘楨·鲁都赋】妖服旣工,刻画綺纱。和顏扬眸,盱风长歌。考证:〔古通沙。【周礼·天官·內司服】缘衣素纱。【註】素纱者,今之白缚也。〕 谨照原文两纱字??改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