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 - zhèng◎ 详细解说:郑鄭zhèng【名】(形声。从邑,奠声。从邑,与地名、邦域有关。本义:周代诸侯国名,姬姓)同本义〖Zhengstate〗郑,京兆县,周厉王子友所封。从邑,奠声。宗周之灭,郑徙缯洧之上,今新郑是也。——《说文》至于南郑。——《穆天子传》。此旧郑也。郑穆公使视客馆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周西都畿内地。周宣王封季弟友(桓公)于此。在今陕西华县境。其后犬戎杀周幽王,桓公死之,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,武公迁居东都畿内,都新郑,即春秋之郑国。战国时为韩所灭。又如:郑声(郑国音乐);郑风(《诗》十五国风之一);郑国渠(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)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,后与所谓雅乐对举,指与雅乐相背的“淫邪之音”〖wantonmusic〗改华服以就紫,变雅音而入郑。——《惟皇诫德赋》又如:郑音(本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,后多指俗乐)姓郑鄭zhèng【形】郑重;慎重〖solemn〗郑,重也。——《广雅》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——《汉书·王莽传》又如:郑重其事(对某件事持慎重、认真、严肃的态度)郑重zhèngzhòng〖serious;solemn〗∶严肃认真郑重宣誓〖attentive〗∶审慎;殷勤郑州Zhèngzhōu〖Zhengzhou〗河南省省会。位于河南省中部,临黄河,在京汉、陇海铁路交汇处,市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,人口197万。为交通枢纽,黄淮平原物资集散地,中国新兴的棉纺工业基地◎ 记载来源:【酉集下】【邑字部】◎ 康熙字典记载:【唐韵】【集韵】【韵会】【正韵】??直正切,音?。国名。【释名】郑,町也,地多平町町然也。【正字通】郑本西都畿內地,周宣王封其弟友,是为郑。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鄶,其子武公,定平王于东都,因徙其封,施旧號于新邑,是为新郑。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。 又南郑,县名。今属陕西汉中府,桓公封邑在畿內,为西郑,汉中在京兆之南,故称南郑以別之。【一统志】南郑,古褒国附庸之邑。桓公歿,其民南奔居此,因曰南郑。 又【广韵】郑重,殷勤之意。【前汉·王莽传】非皇天所以郑重降符命之意。 又姓。【集韵】郑灭于韩,子孙因以国为氏。
藁 - gǎo◎ 详细解说:藁gǎo【名】同“稾(稿)”。禾秆〖stalk〗儿馁嗔郎罢,妻寒望稾砧。——宋·唐庚《自笑》又如:藁砧(稻草与砧板,古代行刑时的用具);藁人(用草扎成的人形);藁秸(稻、麦等的秆子)同“稾(稿)”。稿子,草稿〖draft〗。如:藁草(草稿)藁gǎo【形】同“稾(槁)”。干枯〖driedup〗。如:藁草(干草)藁本gǎoběn〖Chineseligusticum〗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(Ligusticumsinense),有中空而直立的茎,羽状复叶,小叶卵形,花白色,根状茎呈不规则块状。根和根状茎入中药,有散风寒、止痛等作用揭车衡兰,稾本射干。——宋·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、《集解》引郭璞注:“稾本,稾茇;射干,十月生,皆香草。◎ 记载来源: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◎ 康熙字典记载:【集韵】【正韵】??古老切,音杲。【唐韵】俗槀字。【正字通】木枯也。 又藁席。【荀子·正名篇】屋室庐宇葭藁蓐,尚机筵,而可以养形。【註】以藁为席,贫贱人之居也。 又藁本,药名。【管子·地员篇】五臭畴生莲与蘼芜、藁本、白芷。 又【史记·屈原传】属草藁。【索隱註】创制宪令之本。 又【前汉·陈汤传】斩郅支及名王以下,县头藁街。 又【韵补】车御切。【易林】蝗啮我稻,驱不可去。实穗无有,但见空藁。 【正字通】引《汉书·马援传》藁葬註,草也。○按藳葬,藁字从禾,不从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