鏃 - zú
◎ 详细解说:
◎ 记载来源:【戌集上】【金字部】
◎ 康熙字典记载:
【唐韵】【集韵】【韵会】??作木切,音??。【说文】利也。【玉篇】箭鏃也。【书·禹贡·礪砥砮丹传】砮石中矢鏃。【释文】鏃,子木反。【贾谊·过秦论】秦无亡矢遗鏃之费。【集韵】或作鉃。 又【集韵】【正韵】??千木切,音蔟。又【集韵】侧角切,音捉。又千??切,音凑。义??同。 又【集韵】昨木切,音族。与銼同。 又【集韵】测角切,音娕。锄也。谚曰:欲得穀,马耳鏃。贾思勰说:或作鋜。
剁 - duǒ
◎ 详细解说:
剁
刴
duò
【动】
斫,砍〖chop;cut〗
无声细下飞碎雪,有骨已剁觜春葱。——唐·杜甫《阌乡姜七少府设绘戏赠长歌》
你便剁做我七八段,也是去不得了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又如:把柳条剁成三段;剁肉馅;剁鲊(该死的,挨刀的)
用同“跺”。用力向下踏〖stamp〗。如:剁搭(顿足,用力践踏)
剁碎
duòsuì
〖chopfine〗用刀快速向下砍碎
剁斧
duòfǔ
〖chip-axe〗用来将木料剁削到大致尺寸的单手操作的小工具
剁肉
duòròu
〖mincemeat〗用刀快速向下砍肉
◎ 记载来源:
◎ 康熙字典记载:
淮 - huái
◎ 详细解说:
淮
Huái
【名】
(形声。从水,隹(zhuī)声。本义:水名。也称淮河)同本义〖theHuaiheRiver〗
淮,淮水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朱骏声曰:“出今河南南阳府桐柏县桐柏山,经安微至江苏清河县合于河,经安东县至云梯关入海。”
江淮河济为四渎。——《尔雅》
其浸淮泗。——《周礼·职方式》
淮左名都。——宋·姜夔《扬州慢》
又如:淮洪(淮河与洪河,一说淮河中的洪水。也比喻善言健谈);淮军(李鸿章在安徽一带组织的军队);淮南耆阳(淮河以南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)
淮
huái
【形】?
大〖torrential〗
淮雨。——《尚书大传》。注:“大雨之名也。”
淮安
Huái’ān
〖Huai'an〗江苏省淮阴市属县。位于省中部偏北,人口112万。为苏北主要水利枢纽。周恩来的故乡
淮北
Huáiběi
〖northAnhuiProvince〗∶指淮河以北的地区,特指安徽的北部
〖Huaibei〗∶安徽省地级市。位于安徽北部,面积2725平方公里,人口133万,其中市区人口43万。淮北煤田为中国主要煤炭基地之一
淮海
Huáihǎi
〖Huaihai,theareacenteredaroundXuzhouinthenorthoftheHuaiheRiver〗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(现在的连云港市西南)一带的地区
淮海战役
HuáihǎiZhànyì
〖HuaihaiBatttle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中国人民解放军,以徐州为中心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战,经过两个多月,歼灭国民党军55万人,与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合称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
淮河
HuáiHé
〖theHuaiheRiver〗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。发源于桐柏山,原注入黄海,后因黄河改道,淤高下游河床后,它才流入洪泽湖,经高邮湖入长江,长845公里,流域16.4万平方公里
淮剧
huáijù
〖Huaiopera〗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原名“江淮戏”,流行于淮阴、盐城等地
淮南
Huáinán
〖themiddlepartofAnhuiProvince〗∶指淮河以南、长江以北的地区,特指安徽的中部
〖Huainan〗∶安徽省的地级市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北,面积2121平方公里,其中市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;人口152万,其中市区人口100万。淮南煤矿是中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
淮南方
Huáinánfāng
〖a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workslostinancienttimes〗失传医药著作
读《淮南方》。——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淮南子
Huáinánzi
〖HuainanZi〗书名。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、李尚等所著,又名《淮南鸿烈》。属于杂家著作,它揉合儒、法和阴阳五行家的观点。现流传下来的二十一篇,内篇论道,外篇杂说
◎ 记载来源:【巳集上】【水字部】
◎ 康熙字典记载:
【唐韵】戸乖切【集韵】【韵会】乎乖切,??音怀。水名。【说文】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復山,东南入海。【风俗通·山泽篇】淮,均也。均其务也。【春秋·说题辞】淮者,均其势也。【释名】淮,围也。围绕扬州分界,东至於海也。【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】靑州,其川淮泗。【书·禹贡】导淮自桐柏。 又水出汉中。【前汉·地理志】汉中郡房陵县淮山,淮水所出。 又淮安,郡名。【广舆记】秦属九江郡,曰淮隂。汉曰临淮,晋曰山阳,隋唐曰楚州,宋曰淮安。 又【韵补】叶胡隈切,音回。【左传·昭十二年】有酒如淮,有肉如坻。寡君中此,为诸侯师。一说淮读为潍叶韵。 又叶虚欺切,音熙。【顏延之诗】惜无爵雉化,何用充江淮。去国还故里,迷门树蓬藜。